虽然我没有看《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但是在看完几乎所有书评之后,我发现它对我的启发仍然是巨大的。
本书论点
什么是高效的政府?即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政府。
- 政治制度化:指政治组织和施政程序获得公认价值内容和稳定性质的过程,可以用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性四个指标来衡量。
- 政治参与:指政治制度在同化和吸收新兴的社会势力让他们参与和融入新的政体的能力。
有效的政府就是能够在完善政治制度化的速度和扩大群众参与水平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值。
我的启发
本书给人最主要的启发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制度结果最终是一团糟呢?是民主除了问题还是缺少了什么步骤,如果缺少了,是缺少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直很热,直到前不久福山的强力政府论也是围绕这个问题一直在展开。我的想法如下:
- 首先社会动荡首先是需要避免的,我们要的是渐进式改革,不是激烈的革命
- 局部性,影响小的社会震荡是可以接受的。中国因为是个大国,有能力像当年弄特区一样,继续做局部的改革试验
- 人群是分阶级,有利益冲突的。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政党不可能代表所有人
- 为了保持稳定,最需要的是抓住大多数人的利益
- 国内总的来说,大多数人是农民,农民问题才是全国最主要的问题
- 如果农民需要的解决生计,需要上升通道,那么民主不是必须的。代议制,贵族制治理都是可行的
- 如果全国范围内解决不了生计问题,那就麻烦了。中央政府只有继续卸压,可以让本省自己尝试解决,把农民的愤怒引向地方
- 如果农民已经解决了生计问题,他们可能会成为温和的保守派,其实对社会稳定是起到作用的。这个时候民主问题不会被人担心
- 但是如果农民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公民意识到了发达国家,比如葡萄牙这样的时候,真民主也就自然到来了
- 如果农民需要的解决生计,需要上升通道,那么民主不是必须的。代议制,贵族制治理都是可行的
- 对于地方来说,比如北京,实质上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水平,是城市居民为主体。那么这里的多数派就是白领,同时因为教育程度更高以及与高校、学生更加贴近,白领的不满度要远远高于农民
- 如果不能维持生计的话,逼迫能移动的白领逃离北京,回到地方
- 如果不能维持生计的话,而白领们在地方不能解决生路,就会引起北京动荡
- 动荡需要政府花钱平息。如果平息的代价过高,就需要拿中央财力弥补。如果中央财力仍不支持,只有放权卸压
- 国内总的来说,大多数人是农民,农民问题才是全国最主要的问题
- 如果不存在大多数人,社会对立成两个群体,那么支持温和的那个群体
- 如果群体过于分裂,没有明显的大多数,那就需要培养出大多数人
- 但是一味的照顾大多数人,就会造成多数人暴政,多数人欺压少数人
- 这个时候又需要有制衡机制来保护少数人利益
- 依法治国,最高法院的良心审判
- 司法独立是前提
- 人们内心的妥协精神,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公正、完善、科学的全民公民教育
- 把少数派切割出来,给他们一个活动的空间
- 需要社会更加灵活的自组织形式,比如民间的NGO,地方自治,从而把中央的压力卸载到局部去
- 依法治国,最高法院的良心审判
- 这个时候又需要有制衡机制来保护少数人利益
- 为了保持稳定,最需要的是抓住大多数人的利益
-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保持高效、廉洁
- 廉洁的办法就是公开与群众监督
- 高效的办法就是培养专业技术官僚,过于专业性的问题外包
- 民主只是个参与度多寡的问题,没有想到不一人一票就不行的境地,可以用间接民主、扩大群众监督等方式弥补
- 愚民政策永远是邪恶的,民智应该启迪而不是打压
- 愚民政策总是和科学教育相冲突
总而言之,治国之道,中央政府最应该关注的是最多数的人群,农民。同时要努力的培养温和派中产阶级(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如果能抓住就尽量抓住(因为权力都是倾向自我膨胀的),抓不住就赶紧放权、卸压、甚至自治。这就是大多数的温和政治,完全回避了真假民主的话题
乌托邦式的天堂政治终将到来,快慢就在于科学教育的普及速度,所以教育仍然是关键中的关键